李长生望向窗外,阳光透过玻璃,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:\"改进设计,扩大生产规模,尽快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国防和民生领域。同时,我们需要开始下一代数控机床的研发,实现更高精度,更多功能。\"
他转向赵刚,眼神中透着坚定:\"不仅如此,我还计划将'曙光一号'和数控机床的技术结合,开发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——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,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,全部由计算机控制。\"
赵刚惊讶地看着他:\"你的目标……还真是宏大啊。\"
李长生再次检查了机床的运行参数,确认一切正常后,开始向专家们详细讲解数控机床的各个子系统和工作原理。
\"这台机床的核心是一套精密的伺服控制系统,\"他指着机床后部的一组装置说道,\"它能将计算机发出的电子信号转换为精确的机械运动,精度可达0.01毫米,未来还能进一步提高。\"
他又指向机床侧面的一排传感器:\"这些是实时监测系统,包括温度传感器、振动传感器和力矩传感器等,它们能够监测机床运行时的各种参数,一旦发现异常,立即反馈给控制系统进行调整。\"
\"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个,\"他打开控制柜的门,露出里面复杂的电路板,\"这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数控单元,它是机床的'大脑',负责解释计算机发送的指令,协调各个部件的运行。\"
专家们围着机床,认真听着李长生的讲解,不时提出问题,从最初的震惊到现在的专业探讨,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\"李所长,\"一位来自北京机械学院的教授问道,\"这套系统能否适应不同类型的机床?比如说,从车床到铣床,再到磨床?\"
李长生点点头:\"完全可以。事实上,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创造一个通用的数控系统,能够适应各种机床类型。只需要根据具体机床的特点稍作调整,就能实现全面覆盖。\"
\"那么生产成本呢?\"另一位专家关心地问,\"这种高精度的控制系统,一定非常昂贵吧?\"
李长生承认道:\"目前,第一代原型机的成本确实很高,大约是传统机床的五倍左右。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,成本会大幅下降。我们预计,三年内可以将成本降低到传统机床的两倍以内,而考虑到它的效率提升和精度提高,这个投入是非常值得的。\"
讨论越来越深入,车间的气氛也越来越热烈。这些顶尖专家们开始意识到,他们正在参与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。
林师傅站在一旁,默默听着这些高深的技术讨论,虽然有些内容他听不太懂,但那台正在自动加工复杂零件的机床,是他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真实证据。
他轻轻拍了拍李长生的肩膀,眼中带着欣慰:\"小李啊,老头子我算是服了。以前我总觉得,机械加工是靠手艺的,是得一点一点传下来的。现在我才明白,新时代需要新思路啊!\"
李长生握住老人粗糙的手:\"林师傅,您的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。这台机床能成功,有您的功劳。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,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奇迹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