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章 飞鸽案之雷区(2 / 2)

于是,就在二十世纪第七十九个年头,华国军队从南境起兵,一路攻城略地,不到两周,兵锋直指趾南首都的门户凉城之下。

华国百姓笑称,古今中外,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将侵略战争打成首都保卫战的,除了X国,就是趾南了。

笑话归笑话,虽然战争时间不长华国就撤兵了,但为了拖垮一直在趾南背后暗戳戳支持他的北境某大国,华国后来长期在位于趾南北部边境一侧的山岭骑线点上驻军,其军力分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向南形成威逼之势,逼得趾南不得不将大军调到北边,倾举国之力来进行防守,害怕哪天华国突然一个心情不好,再对自家首都杀一个回马枪。

也就是说,华国仅用自家南境小小的几个山头,一打一守之间,就搞得羸弱趾南遍体鳞伤,二十余年不能恢复元气。

这样一来,南境凯南作为华国当时的主战场,也成了对趾反击战的前线,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中,社会经济无法正常发展。

况且这里山路崎岖,丛林密布,后来转入防守时期,华国在防守方面比较吃力,因为不确定敌国军队的进攻路线,军队就想到了埋设地雷这种防御性武器。

说白了,位于凯南的折岭就是部队用于同趾南进行拉锯的其中一个雷场。

要说后来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后,政府也不是没有组织过大规模排雷,但做起来谈何容易!

南境之地,排雷任务划定区域山高坡陡、怪石嶙峋、蛇虫肆虐、交通不便。

有的地方垂直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,坡度多在40度至50度之间,个别雷场的坡度达60度至70度。

因雷场布设时间久远、雨水冲刷、山体滑坡等,造成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、交织混埋、辨识难度大,有时就连参战过的老兵和常在林间行走的猎人都不一定记得。

那么在折岭上究竟埋了多少地雷?没人说得清,仅王老师熟悉的地雷就有五六种……

比如吊雷,吊在树上,走路过程中,一旦头触碰到就爆炸了。

有些地雷看上去虽然只有月饼大小,可是爆炸起来威力却不小,专门针对人的肢体,将其炸伤炸残,给医疗卫生部门后续收治工作造成极大的负担。

专炸坦克的地雷重约10公斤左右,一个人踩上去倒也不会爆,但一旦爆起来惊天动地。

还有绊发雷,与其相连的钢丝隐藏在草丛里,路过的人一不小心手脚挂到钢丝,顿时整个人瞬间被崩飞。

对于老百姓的遭遇,一向奉行民本思想的华国政府感同身受,一线排雷部队不畏生死,英勇排爆,历经多次排雷行动和爆炸物品收缴行动,大大消除了战争遗留物品对边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。

至二十一世纪,历经多年,山下的雷区已被扫雷队清理完毕,只在山上的原始丛林中,保留几处被永久封围的雷场。

这一番讲解,把外地长大外地来的萌妹子郑如燕听得一愣一愣的,实不知小小的村落,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