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9章韬略武艺均碾压穆桂英
好水川之战,穆桂英当然知道。
大宋之所以失败,主要原因就是军队战斗力低下,长期忽视军备,缺少骑兵,使用的武器质量低劣,“铁刃不钢”,弓弩“筋胶不固”,只“有器械之虚名,而无器械之实用”。
此外,就是因为当时统、调、管兵三权分开,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。
将帅不和,韩琦和范仲淹在对夏作战策略上存在分歧,决策和指挥失误。
主将轻敌冒进,被西夏军的佯败所迷惑,脱离辎重,轻装深入,最终陷入西夏军的包围圈。
一盘散沙还各自为战,哪里有不败之道理。
这次赵祯一改赵宋以往以文御武分权的旧制,兵马大权全部委托于宋青书一身,范仲淹也想看看,军权集中后,这大战推演的效果。
宋朝流行一种以文御武的特殊产物,阵图。
常由皇帝召集枢密院官员、宰相等文臣,根据情报、地理信息以及以往的战争经验等,共同商讨制定出征阵图。
这些阵图会详细规定军队的排列方式、兵种配置、作战任务等。
赵二就最喜欢这种遥控操作,最后收复燕云失败,驾驭驴车仓皇逃窜,屁股上还被射了一箭,得了一个最强驴车司机的美誉。
所以这种沙盘演战对于大宋的军人而言,实在是家常便饭。
穆桂英走到沙盘前,眼神锐利,紧紧盯着沙盘上的地形,看着范仲淹给出的五万大军,设定军械不良,军心不齐,行军速度减半等苛刻条件,她也不在意。
纤细的手指在沙盘上快速比划着,口中说道:
“倘若是我为帅,大宋这五万兵马,可先派出精锐轻骑,百里之内广撒探子和夜不收,只要我不轻敌,稳扎稳打,便能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听到这话,范仲淹倒是点了点头,这也与当年他制定的方略一致,结硬寨,打呆账。
宋青书走到沙盘另一侧,目光扫过沙盘,伸出手在上面点了几下,不紧不慢地说道:
“我这十万西夏军,先分兵三万,绕道宋军后方,切断其补给线与退路。
剩下八万大军正面强攻,日袭夜扰,以优势兵力压迫。
西夏的补给线可是比大宋千里馈粮要便利得多。”
穆桂英眉头一挑,这个宋青书居然比那李元昊还要难缠几分。
“是吗那就看看谁先露出破绽!”
两人在沙盘上推演,围着好水川躲猫猫。
可惜,大宋的问题就在于打不了持久战,西夏还有过半都是行动迅速的骑兵,哪怕是在沙盘上推演,穆桂英的人马也堵不住追不上。
不过盏茶,宋青书连消带打,滴水不漏,樊梨额头渗了几滴汗水。
不管她愿不愿意承认失败,至少证明了国师宋青书是有真材实料的,不是什么以邪门左道之术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。
半晌后,穆桂英果断的投子认输。
“第一局就算是国师赢了,后面两局比试武艺和神通法宝,我一定不会输!”
这会儿,穆桂英眼眸中已经没有了狂妄的自信,哪怕她是骊山老母座下弟子,如今看来并不占优。
心中虽有些不服,但也不得不承认宋青书的韬略的确更胜一筹,她咬了咬嘴唇,暗暗下定决心,下一场一定要赢回来,眼神中满是倔强。
佘太君叹了口气,她已经预见,今日三战,穆桂英恐怕都会输的很惨!
官家纵然耳根子软,脑子比常人慢一拍,但却是个成熟的政客,何况旁边还有八贤王和包拯,不会真的让他胡乱拜个国师道士为帅的。
还是这个孙媳妇年轻,不知道江湖深浅,平白得罪人啊!
范仲淹满脸欣赏的看着宋青书,双方阵盘上的较量虽然看不出真本事,但至少说明,宋青书的思路是有的。
第二场,比试武艺弓马。
在白虎桥前的金水门上,则是挂了一个身披三层铁甲的木头人。
两人要展露弓马娴熟,厮杀之中,五百步外射穿铁甲,然后抢得木头人者为胜。
按说一般的猛将能五十步外射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