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八章(2 / 2)

朝堂上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,可我心里早就有了主意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,也没打算费口舌去说服他们。

两日后,我就和南宋使团一起踏上了前往成都府的路。这次出行,我可是做了周全准备。御林军副统领高峰,那可是身手不凡,能徒手打死老虎的人他是我认识的第二个,有他在身边,安全上多了一份保障;

侍中楚启明和杨景宇,办事得力又忠心耿耿,我信得过他们;

还带上了在学宫教书的张孝祥,他才思敏捷,一路上和他聊聊诗词文章,倒也能打发不少无聊时光,更重要的是张孝祥以前可是赵惇的老师,还做了几年南宋的丞相。

当然,一千重甲军威风凛凛地随行,那气势,仿佛在向世人宣告,我大理国的底气。而暗处,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亲自率领精锐,悄无声息地保护着我的安全,有他们在,我这心里踏实多了。

一路奔波,终于到了成都府。南宋的官员把我带到一处府邸,一进这府邸,我就凭借以前在南宋当王爷的经验,心里有数了,这次要见的,肯定是赵惇——我那徒弟的三儿子。

果不其然,在府邸的一处凉亭里,我远远就看到了那个身着龙袍的身影。我一眼就认出来了,他就是当年我领兵救援临安时,来江畔给我送信的那位少年郎,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,可眉眼间还是能看出当年的影子。

我大步走上前去,脸上带着笑意,赵惇也快步迎了过来。他看着我,眼中满是尊敬,拱手说道:“先生,多年未见,别来无恙啊!”

我笑着回应:“哈哈,赵惇,好久不见,你如今都已是一国之君了!”说着,我们一起在凉亭里坐下。

我打量着他,心中感慨万千。想当年,他还是个青涩的少年,如今却已肩负起一国的重担。

赵惇的眼神中透着几分疲惫,但更多的是坚毅。他看着我,认真地说:“先生此次前来,实乃我南宋之幸。如今金人虎视眈眈,我日夜忧虑,唯有联合各方,才有可能抵御金人的进犯。”

我微微点头,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,说道:“我明白你的担忧,这些年,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天下局势。只是结盟之事,事关重大,不得不谨慎啊。”

赵惇连忙说道:“先生放心,我南宋此次是真心诚意,愿与大理、吐蕃携手抗金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定能让金人不敢小觑!”他说这话的时候,眼神坚定,双手不自觉地握紧,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

我靠在椅背上,目光望向远方,缓缓说道:“我此次前来,一是看在当年的情分上,二也是为了天下苍生。这连年的战乱,受苦的都是老百姓。若真能结盟成功,结束这乱世,那自然是再好不过。”

赵惇听了,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,说道:“先生深明大义,有陛下的支持,这结盟之事定能成!”

我看着他,话锋一转:“不过,这结盟之后,各方如何协调,利益如何分配,这都是要好好思量的问题。可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,就盲目行事,最后反倒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。”

赵惇微微皱眉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先生所言极是,这些问题我也考虑过。我们可以在结盟之时,共同商讨出一个详细的章程,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,确保公平。”

我点了点头,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。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我想起了当年那个在江畔充满朝气的少年,忍不住笑了笑:“赵惇,你如今也算是独当一面了,当年我还真没看错你。”

赵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说道:“先皇日夜用先生事迹来教诲我,我也深知是大宋辜负了先生。”

“哪有什么辜负啊,这件事就让后人去评说吧。我们各自干好各自的事情就好了。”我也是一阵唏嘘。

接着,我们又聊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,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。

赵惇说起当年我领兵救援临安时的情景,眼中满是敬佩:“先生当年的英勇,我至今都还记得。那一战,可真是大快人心!”

我哈哈一笑:“都过去这么多年了,你还记着呢。不过,那些日子确实让人难忘。”说着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南宋的那些日子。

不知不觉,天色渐暗,我们的谈话也暂时告一段落。

赵惇起身,诚恳地说:“先生一路奔波,想必也累了。今晚就在此好好休息,改日我们再详谈。”

我也站起身来,笑着说:“好,那就改日再议。”

回到住处,我看到了独自一人在饮酒的张孝祥,我知道他现在内心的纠结,我过去与他饮了一杯酒后,便默默的走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