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章(2 / 2)

“最后,朝堂上各大家族的势力默契地联合起来,一起弹劾臣。宋孝宗也扛不住门阀的压力,无奈下令流放臣。”他说这些话的时候,脸上满是苦涩,那种被背叛和抛弃的痛苦溢于言表。

我心中一痛,为张孝祥的遭遇感到不平。他一心为国,却落得如此下场,实在是不公。但是这也是他太年轻了,以为赵家的皇帝都是可以依靠的,他没有想过我在南宋如日中天的时候,都不敢在门阀联合起来时搞事情,最多就是针对一个大家族快准狠的一击致命,然后再草草收工。

我刚想安慰他几句,他又接着说:“草民原本以为被流放就是最坏的结果了,没想到,这还不是尽头。”他的声音颤抖起来,“臣刚到成都府,就有人来报信,说那几个家族上奏宋孝宗,要求杀了张家满门,而宋孝宗……竟然答应了。”

听到这里,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,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点。这些门阀世家太狠毒了,竟然赶尽杀绝,而宋孝宗身为一国之君,竟然如此懦弱,任由这些家族胡作非为。我看向张孝祥,他的脸上满是绝望和痛苦,那种深入骨髓的伤痛让我感同身受。

“当时,臣真的万念俱灰,一心求死。”张孝祥的眼眶红了,声音也有些哽咽,“就在臣准备一了百了的时候,保皇司的人出现了。”他说着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,有劫后余生的庆幸,也有对过去的痛苦回忆。

我默默听着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。张孝祥的遭遇,就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南宋朝廷内部的腐朽和黑暗。那些门阀世家把持朝政,为所欲为,而我那皇帝徒弟宋孝宗却变的软弱无能,任由门阀摆布了。这样的朝廷,如何能抵御外敌,如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?

我还真的很庆幸当初在大理奋力一搏的决定。

我看着张孝祥,认真地说:“孝祥,过去的都过去了。你如今在大理,我相信你能重新施展才华,为大理的百姓谋福祉。”

张孝祥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泪光,用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地说:“陛下,这些年在大理,臣感受到了陛下对臣的信任和重用,但是草民早已精力枯竭,已经不堪重用了。”

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纠结、不忍。

我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着说:“好,不急。这几年没想明白就继续想,慢慢想,总会想明白的。”张孝祥用力地点点头,眼中透露出感激的神色。

此时,天空中乌云密布,闷热的空气更加压抑,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。而我此时已经不关心三国的会盟了,我更加在乎的是怎么把张孝祥真正的收入麾下。这样的忠义之士南宋不要,我大理要。

天色渐暗,乌云愈发厚重,豆大的雨点开始砸落。我和张孝祥起身,准备回房。

侍中杨景宇和楚启明带着雨伞来到了凉亭,在他们的护送下我回到了房间。

回到房间后我看着楚启明问道“启明啊,你也是从学宫中被选拔出来的。张孝祥算是你的老师了,你觉得你这个老师如何才能入我大理国的朝廷啊。”

楚启明和杨景宇听到这话都是一愣,杨景宇鸡贼的退到一旁假装整理书桌去了。

楚启明则是思考了一会后说道“张先生的才学,学宫学子们都是钦佩的。臣等也都知道张先生以前是南宋朝廷的丞相,我们一直以为张先生不入朝廷是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

楚启明说了一半后便看向我,似乎担心说错话一样。

“说吧,只要是实话。朕都能接受。”我笑着看向这位年轻的侍中。

“学宫的学子都以为是陛下不信任张先生。”楚启明说完后立马低下了头。

“哈哈哈哈哈。”我一阵苦笑。

“楚启明,你不要乱说。陛下在南宋时,对张先生可是有知遇之恩的,可以说张先生在当丞相之前是陛下一手提拔的。”杨景宇也担心楚启明会惹怒我便赶快接话原场。

听到两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,让我陷入了深思。杨景宇,也算是门阀世家出身了,而楚启明则是真正的底层学子依靠自己的才学进入的学宫。

两人的优点很明显,杨景宇在杨家家学的教导下处事沉稳、干练、视野宽广;楚启明则是勤奋务实、坚韧不拔。

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楚启明的确在很多事情上没有杨景宇那般的有大局观,这也可能是他信息获取渠道的有限。

“陛下,息怒。”楚启明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。

我笑了笑说道“朕要真的怪罪你,你怕是早就身首异处了。好了,你们也都退下吧。”